一、主管機關:經濟部商業司
二、推估期間:104-106年
三、產業調查範疇
(一) 智慧聯網商務定義:應用智慧聯網(IoT)架構於商業服務上,藉由感知裝置蒐集各式商務資料、透過網際網路傳輸並經中介平台處理後,提供商業之加值應用服務,於商業場域創造新型態的商店消費體驗、商鏈整合服務及商區便利環境。
(二) 本次調查範圍,聚焦於智慧聯網的「商務應用」,探究技術端與應用端之間的人才缺口。「商務應用」將著眼於「系統整合商」(如明基逐鹿等)、「跨平台行銷整合」(如統一數網等)與「場域應用」(ATT 4 Fun、晶華酒店等)次領域。
四、產業趨勢
n 因應社群行銷、APP行銷等近端商務與全通路智慧聯網商務趨勢潮流,場域應用業者對於CRM顧客管理經營與數位行銷策略或決策的需求越來越高。
n 發展客製化智慧聯網商務應用,商務系統整合商與跨平台行銷整合商需要服務設計的人才,專業人才從以往的專案導向,調整為領域專精導向。
n 智慧聯網商務與海量資料相依程度高,是未來的發展重心。
五、專業人才質性需求分析
以下簡述智慧聯網商務產業者於人才質性需求面之調查結果,詳細之各別職類人才需求條件彙總如下表:
(1) 智慧聯網商務與海量資料相依程度高,惟商業資料採礦人才缺乏,於分析上需具有演算法的技術,人才需求可分為兩個層面:(1)應用整合面,主要在提供需求,請技術端人才和硬體端人才解決問題;(2)技術整合面,主要在瞭解從事場域服務業、第一線人員的需求,探討是否可以整合目前的技術以解決問題。
(2) 在基本學歷需求方面,整體而言,以「學士(含二/四技)」居多,其次為「專科」,再次為「碩士」。若從商務系統整合、跨平台行銷整合、以及場域應用三大領域來看,商務系統整合及跨平台行銷整合上,專業人才基本學歷需求以「學士(含二/四技)」居多。而場域應用則以「專科」居多,次為「學士(含二/四技)」。
(3) 在工作經驗要求方面,整體而言,以「1-3年」居多,其次依序為「3-5年」、「未滿1年(含無經驗)」。若從商務系統整合、跨平台行銷整合、以及場域應用三大領域來看,商務系統整合與跨平台行銷整合企業,在專業人才工作經驗要求上,均以「1-3年」居多,但跨平台行銷整合其次為「3-5年」居多,顯示所需的專業人才需具有一段時間的工作經驗。至於場域應用則以「未滿1年(含無經驗)」與「1-3年」居多。
(4) 整體而言,專業人才招募主要供給來源以「國內同業攬才」居多,其次依序為「國內異業攬才」、及「應屆畢業生」。若從商務系統整合、跨平台行銷整合、以及場域應用三大領域來看,「國內異業攬才」為商務系統整合與跨平台行銷整合專業人才招募之次要供給來源,場域應用則異於兩者,其專主要供給來源乃為「國內異業攬才」,其次才是「國內同業攬才」。
(5) 在專業人才招募難易程度方面,整體而言,以「具有困難(3個月以上)」居多,其次為「普通(1-3個月)」。若商務系統整合、跨平台行銷整合、以及場域應用三大領域來看,商務系統整合與跨平台行銷整合以「具有困難(3個月以上)」居多,而場域應用則為「普通(1-3個月)」。
(6) 企業於現行人才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以「專業人才數量不足」比例最高,其次依序為「年輕人就業力不足」、「優秀人才易被其他產業或國家挖角」、「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
所需專業
人才職類
(代碼)
|
人才需求條件
|
招募難易
|
海外攬才需求
|
職能基準級別
|
工作內容簡述
|
基本學歷/
學類(代碼)
|
能力需求
|
工作
年資
|
程式設計師(行動裝置)
|
操作介面設計
|
大專/
不限
|
熟悉UI、UX
|
2-5年
|
難
|
無
|
--
|
軟體工程師
|
1.嵌入式Linux系統開發
2.Linux驅動程式設計和移植BSP維護
|
大專/
電子、電機、資訊工程
|
嵌入式Linux系統開發
|
2年以下
|
難
|
無
|
--
|
介面設計師
|
消費端介面設計
|
大專/
設計、多媒體、傳播
|
1.Illustrator
2.Photoshop
3.HTML5
4.CS
5.Java
|
2年以下
|
難
|
無
|
--
|
軟硬體整合工程師
|
系統開發和系統整合
|
大專/
資訊工程
|
1.HTML5
2.Window系統
3.Machine learning
|
2年以下
|
難
|
無
|
--
|
註:(1)上表代碼分別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職業標準分類」及教育部「學科標準分類」填列。
(2)本表工作年資分為無經驗、2年以下、2-5年、5年以上。
資料來源:經濟部商業司「智慧聯網商務人才供需介接策略報告」
六、供需調查結果政策意涵
根據智慧聯網商務產業人才供需調查結果,摘述所面臨之人才問題與其因應對策,彙整如下:
人才問題
|
因應對策
|
具體措施
|
(1)智慧聯網突顯出,產品設計不能僅考慮外型和功能,尚須設想其使用情境,傳統大專教育只著重在單一專業訓練,如電機、資訊、工業設計等,缺乏具有跨領域(如流通、零售)經驗的人才
|
(1.1)加強大專院校的實務課程,優化企業與學校建教合作的機制
|
n 增加跨領域學程,和以跨領域為訴求的建教合作。
|
(2)台灣高科技人才絕大多數湧進少數頂尖企業,許多中小企業,無法以高薪為誘因吸引到最好的人才
|
(2.1)政府在輔導中小企業上,除了給予經濟上的支援,應建立人才培育的機制
|
n 讓中小企業申請建教合作的條件更加多元彈性化。
|
資料來源:經濟部商業司「智慧聯網商務人才供需介接策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