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管機關: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二、推估期間:109-111年
三、產業調查範疇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105年第10次修訂「行業標準分類」,電影內容產業屬「影片及電視節目製作業」(5911)、「影片及電視節目後製業」(5912)、「影片及電視節目發行業」(5913)、「影片放映業」(5914)。
本次調查範疇包括電影製作、電影後製、特效(含提供器材設備業者)、電影發行、電影映演等,分述如下。
- 電影製作:屬「影片及電視節目製作業」(5911),定義為從事電影、電視節目、廣告等製作之行業。
- 電影後製、特效(含提供器材設備業者):屬「影片及電視節目後製業」(5912),定義為從事電影、電視節目、廣告影片等剪輯、轉錄、標題、字幕、配音、電影沖印、動畫特效等後製之行業。
- 電影發行:屬「影片及電視節目發行業」(5913),定義為從事電影、電視節目及其他影片之發行權取得,並發行電影片及光碟影片等之行業;取得影片版權並授權他人發行,或從事影片版權買賣亦歸入本類。
- 電影映演:屬「影片放映業」(5914),定義為從事在電影院、戶外或其他場所放映影片之行業。
四、產業發展趨勢
(一)產製面:
- 映演業者投入前期製作階段,提高國片能見度。
- 我國製作業者嘗試多元創作題材與元素,增加國片特效應用。
(二)國內市場:
- 國內發行部數逐年增加,提高宣傳行銷預算增加影片曝光度。
- 國片上映天數、戲院數以及單日場次數成長。
- 觀影人口結構改變。
- 非好萊塢發行商發行之影片數增加,擠壓市場既有的映演空間。
(三)海外市場:
- 國片於海外市場票房有所成長。
- OTT平臺崛起,海外市場播映管道多元化。
(四)消費端
- 觀影民眾越來越重視卡司陣容,網路付費意識抬頭。
- 網路平臺不同形式的內容相互競爭、積極爭取消費者休閒時間,整體網路觀賞電影比例較前一年度下降。
五、人才量化供需推估
以下提供109-111年電影內容專業人力新增供給、新增需求推估結果,惟推估結果僅提供未來勞動市場供需之可能趨勢,並非決定性數據,爰於引用數據做為政策規劃參考時,應審慎使用;詳細的推估假設與方法,請參閱報告書。
依據調查及推估結果,109-111年電影內容產業平均每年新增供給為276人、新增需求為212~259人,其中109年人才供給相對充足,而110年、111年人才需求雖高於人才供給 ,惟兩者差距呈縮小態勢。
單位:人
景氣情勢 |
109年 |
110年 |
111年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樂觀 |
126 |
290 |
344 |
265 |
308 |
274 |
持平 |
114 |
312 |
280 |
保守 |
103 |
281 |
252 |
註:(1)持平=依據人均產值計算;樂觀=持平推估人數*1.1;保守=持平推估人數*0.9。
(2) 新增需求係以本研究盤點計算之平均每部國片動用人力(不重複)來做推估,單位屬於人數;而新增供給則是以畢業生人數進入電影相關領域做推估,單位亦屬於人數。
資料來源: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六、欠缺職務之人才質性需求調查
以下摘述電影內容產業所缺人才之質性需求調查結果,詳細之人才需求條件彙總如下表。
- 欠缺之人才類型包括:演員、跨平臺數據收視分析、電影造型師-特殊化妝、編劇、動畫製作人員、後製技術-3D技術、後製技術-2D技術、監製/製片、電影行銷-國外發行等9類人才,其中人才欠缺主要原因在於「人才供給不足」,演員尚面臨「人才外流」之困境,另編劇、監製/製片之人才欠缺原因亦包含「在職人員技能不符」,其中前者更存在「人才外流」之因素,而跨平臺數據收視分析、動畫製作人員之人才欠缺原因則分別亦包含「新興職務需求」、「在職人員流動率過高」。
- 在學歷要求方面,除跨平臺數據收視分析、電影造型師-特殊化妝、編劇、動畫製作人員、監製/製片、電影行銷─國外發行等6類人才需具大專教育程度外,其餘各類人才較不要求學歷。在科系背景方面,除跨平臺收視數據分析人才因工作內容需求,要求統計、企業管理、傳播管理等學科背景外,一般以視覺、表演等藝術學類為主。此外,由於編劇之工作內容主要為劇本之編撰與創作,因此亦可具外國、本國等語文學類背景。
- 在工作年資要求方面,各類人才均要求至少2年以上工作經驗,其中監製/製片年資要求較長,需5年以上工作經驗。
- 在欠缺人才之招募方面,廠商反映對於跨平臺數據收視分析、後製技術-2D技術等2類人才之招募尚屬普通,其餘各類人才均面臨招募困難問題。另演員、電影行銷-海外發行等2類人才,具海外攬才需求,其餘則以本國人才為主要招募對象。
所欠缺之人才職類 |
人才需求條件 |
招募難易 |
海外攬才需求 |
人才欠缺主要原因 |
職能基準級別 |
工作內容簡述 |
基本學歷/
學類(代碼) |
能力需求 |
工作
年資 |
演員 |
從事影視作品中之演出人員 |
不限/
表演藝術細學類(02152) |
- 演繹編劇創作角色
- 掌握角色情緒
|
2-5
年 |
難 |
有 |
- 人才供給不足
- 人才外流
|
- |
跨平臺數據收視分析 |
透過數據分析,產出建議報告,提供行銷企劃人員或經營管理階層參考運用。 |
大專/
統計細學類(05421)
企業管理細學類(04131)
大眾傳播細學類(03211) |
- 蒐集與分析數據
- 撰寫報告能力
|
2-5
年 |
普通 |
無 |
- 新興職務需求
- 人才供給不足
|
4 |
電影造型師-特殊化妝 |
根據電影劇情需要,提供演員服裝與整體造型設計。 |
大專/
表演藝術細學類(02152)
視覺藝術細學類(02111) |
- 造型設計能力
- 電影風格分析
|
2-5年 |
難 |
無 |
人才供給不足 |
- |
編劇 |
原創或改編劇本之編撰及創作 |
大專/
表演藝術細學類(02152)
視覺藝術細學類(02111)
外國語文細學類(02311)
翻譯細學類(02312)
華語文為第二語言細學
類(02313)
臺灣語文細學類(02321)
中國語文細學類(02322)
華語文細學類(02323)
其他語文細學類(02399) |
- 劇本寫作
- 電影類型分析
- 電影敘事研究
|
2-5年 |
難 |
無 |
- 在職人員技能不符
- 人才供給不足
- 人才外流
|
- |
動畫製作人員 |
從事影片動畫製作 |
大專/
視覺藝術細學類(02111) |
- 電影動畫製作
- 數位影像與聲音後製
|
2-5年 |
難 |
無 |
- 在職人員流動率過高
- 人才供給不足
|
3 |
後製技術-3D技術 |
電影視覺效果及影像處理 |
高中以下/
視覺藝術細學類(02111)
|
- 電影剪輯
- 電影感光
- 電影錄音與混音
- 數位影像與聲音後製
|
2-5年 |
難 |
無 |
人才供給不足 |
3 |
後製技術-2D技術 |
電影視覺效果及影像處理 |
高中以下/
視覺藝術細學類(02111) |
- 電影剪輯
- 電影感光
- 電影錄音與混音
- 數位影像與聲音後製
|
2-5年 |
普通 |
無 |
人才供給不足 |
3 |
監製/製片 |
電影片之統籌、管理。 |
大專/
視覺藝術細學類(02111) |
專案統籌、規劃 |
5年以上 |
難 |
無 |
- 在職人員技能不符
- 人才供給不足
|
- |
電影行銷國外發行 |
電影片之發行與行銷 |
大專/
視覺藝術細學類(02111) |
- 電影行銷與發行
- 電影流行文化研究
|
2-5年 |
難 |
有 |
人才供給不足 |
|
註:(1) 上表代碼依據教育部106年第5次修訂「學科標準分類」填列。
(2) 本表基本學歷分為高中以下、大專、碩士以上;工作年資分為無經驗、2年以下、2-5年、5年以上。
(3) 職能基準級別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iCAP平台,填寫已完成職能基準訂定之職類基準級別,俾了解人才能力需求層級。「-」
表示其職類尚未訂定職能基準或已訂定職能基準但尚未研析其級別。
(4) 本表所呈現之欠缺人才職類,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整理電影內容產業專業人才供需現況問卷調查結果中供不應求狀況
較為明顯之人才類型,僅為相對之研究推估結果,並非整體產業人才供需之現況。
資料來源: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七、跨部會人才協商議題
以下為業管機關就其調查結果,所綜整出需跨部會協商解決之人才問題。
需跨部會協商解決之人才問題 |
涉及之部會 |
持續辦理相關前期劇本開發人才之專業培訓學程,鼓勵培育各專業技能之人才:
根據文化部(2019)《影視廣播內容產業調查及趨勢研究》,目前國內大專校院科系的課程規劃,較缺乏對於電影國際發行行銷、編劇、版權銷售之培訓課程,或部分課程無實務操作經驗,再加上近期業界對於數據分析之人才需求增加,因此建議持續辦理相關編劇、劇本開發專業人才之培訓學程,或聘用業師以學程、學分課程等方式引入實務專業,培育相關人才所需之技能與觀念,引導相關人才投入電影產業之中,進行一系列專業課程規劃,即早累積產業經驗、了解產業生態與運作模式,降低學用落差。 |
文化部、教育部 |
資料來源: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