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
二、推估期間:105-107年
三、產業調查範疇
資訊服務產業之行業標準分類代碼為62中類的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63中類的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資訊服務產業所提供的服務範圍相當廣泛,舉凡企業資訊化所需的硬體設備、應用軟體設計、系統整合、入口網站經營及網站代管等服務,皆包含在資訊服務產業的服務範圍之內。本研究調查範圍,參考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標準分類,以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為調查範疇,分述如下:
-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從事電腦軟體設計、電腦系統整合及其他電腦系統設計服務之行業。
- 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從事入口網站經營、資料處理、網站代管及其他資訊供應服務之行業。
四、產業發展趨勢
- 隨著物聯網興起,自動記錄的數據資料急速成長,帶動巨量資料(BigData)的新商機。
- 物聯網發展擴及IOE萬物聯網,促進巨量資料及智慧科技突破性發展。
- 隨著政府開放第三方支付,以雲端連線且無需特定硬體的行動支付將成為市場主流。
- 網路社群媒體已成為商業新戰場,企業廣泛運用行動載具與社交媒體,並透過巨量資料分析,即時與準確的提供客戶所需要的服務。
- 4G行動通訊帶動影像和數據服務,資服業者建置4G、5G雲端網路虛擬化平台,形塑新資(訊)通訊整合產業鏈。
五、人才量化供需推估
以下為資訊服務產業105-107年人才需求推估結果,惟推估結果僅提供勞動市場未來發展之趨勢,並非決定性數據,爰於引用數據做為政策規劃參考時,應審慎使用。詳細的推估假設與方法,請參閱報告書。
單位:人
|
105年
|
106年
|
107年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樂觀
|
2,000
|
--
|
2,700
|
--
|
3,500
|
--
|
持平
|
1,300
|
2,000
|
2,600
|
保守
|
300
|
900
|
1,500
|
註:(1)持平=依據人均產值計算;樂觀=持平推估人數*1.4;保守=持平推估人數*0.4。
(2)考量教育部自102年起未提供整體性之學生投入產業流向資訊,爰未辦理供給面推估,並以『--』表示。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15),「2016-2018重點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
六、人才質性需求調查
以下摘述資訊服務產業人才質性需求調查結果,詳細之各職類人才需求條件彙總如下表:
- 資訊服務產業所需之人才類型,包括技術管理、高階技術、專業技術/服務等三大類人才,其中以、專業技術/服務人才比例最高占62%,其次分別為高階技術人才占21%、技術管理人才占17%。
- 技術管理類:技術主管/研發經理、專案經理。
- 高階技術類:軟體架構師、系統分析師、資料分析師、資訊產品設計人員、資訊系統顧問。
- 專業技術/服務類:程式設計師、資料庫管理師、網路工程師、資訊安全人才、UX/UI設計師、軟硬體維修人才、系統測試人才、客戶服務工程師、行銷業務人才。
- 在基本學歷要求方面,主要以大專為主;而高階管理與技術職位之碩士需求則有上升趨勢,尤其是部分需要新興資訊科技,如雲端或行動裝置等開發能力的資訊服務業者,逾2成表示需求碩士學歷。在科系背景需求上,多以資訊管理、資訊工程學類為主要需求。
- 在工作年資要求上,以三大類人才觀之,技術管理與高階技術類大多要求2年以上的工作年資,其中以技術主管/研發經理、軟體架構師、資訊系統顧問要求較高,需有5年以上經驗;專業技術/服務類人才則大多要求1-2年的工作經驗,且又以軟硬體維修、系統測試及行銷業務年資要求最低,不強調需具備工作經驗。
- 在招募難易方面,以技術主管/研發經理、系統分析師及資訊系統顧問招募最為困難,顯示年資需求與徵才困難度呈現高度關聯性。而招募困難之原因,主要為「專業人才數量不足」75%,其次是「優秀人才易被其他產業或國家挖角」50%,第三高是「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49%,此外「薪資與福利競爭力相對不足」也有35%。
所需之
人才職類
(代碼)
|
人才需求條件
|
招募難易
|
海外攬才需求
|
職能基準級別
|
工作內容簡述
|
基本學歷/
學類(代碼)
|
能力需求
|
工作
年資
|
技術主管/研發經理(1223)
|
主要從事資訊技術與系統研發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專案管理
- 創新市場分析
- 程式撰寫
|
5年
以上
|
難
|
有
|
--
|
專案經理(1330)
|
專案規劃、執行與控管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專案管理
- 創新市場分析
|
2-5年
|
普通
|
無
|
--
|
軟體架構師(252)
|
軟體架構規劃與設計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程式撰寫
- 資料庫管理
|
5年
以上
|
普通
|
無
|
--
|
系統分析師(2511)
|
系統功能與需求分析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程式撰寫
- 資料庫管理
|
2-5年
|
難
|
無
|
--
|
資料分析師(2519)
|
巨量資料分析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巨量資料庫營運
- 資料分析
- 多元資料整合
|
2-5年
|
普通
|
無
|
--
|
資訊產品設計人員(2512)
|
資訊產品規劃與設計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創新市場分析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行動裝置技術
|
2年
以下
|
普通
|
無
|
--
|
資訊系統顧問(無適合對應代碼)
|
資訊系統導入與整合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專案管理
- 創新市場分析
|
5年
以上
|
難
|
無
|
--
|
程式設計師(2512)
|
軟體程式撰寫與程式開發維護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程式撰寫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資料庫管理
|
2年
以下
|
普通
|
有
|
--
|
資料庫管理師(2521)
|
資料庫系統管理、開發與維護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資料庫管理
- 程式撰寫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2年
以下
|
普通
|
無
|
--
|
網路工程師(2523)
|
網路系統建置與維護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雲端技術
- 程式撰寫
- 行動裝置技術
|
2年
以下
|
普通
|
無
|
--
|
資訊安全人才(2529)
|
系統安全管理與維護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網路安全
- 程式撰寫
- 資料庫管理
|
2年
以下
|
普通
|
無
|
--
|
UX/UI設計師(2513)
|
UX/UI規劃與開發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UX/UI電腦繪圖
- 程式撰寫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2年
以下
|
普通
|
有
|
--
|
軟硬體維修人才(351)
|
資訊軟硬體維修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資料庫管理
- 程式撰寫
- 行動裝置技術
|
無經驗可
|
普通
|
無
|
--
|
系統測試人才(2519)
|
系統程式測試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程式撰寫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資料庫管理
|
無經驗可
|
易
|
無
|
--
|
客戶服務工程師(251)
|
提供客戶諮詢或服務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客戶溝通能力
- 資料庫管理
- 系統分析與開發
|
2年
以下
|
易
|
無
|
--
|
行銷業務人才(2433)
|
行銷活動企劃
|
大專/
資訊管理相關(3499)
資訊工程相關(4801)
|
- 市場分析
- 品牌管理
- 客戶管理
|
無經驗可
|
普通
|
無
|
--
|
註:(1)上表代碼分別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職業標準分類」及教育部「學科標準分類」填列。
(2)本表基本學歷分為高中以下、大專、碩士以上;工作年資分為無經驗、2年以下、2-5年、5年以上。
(3)職能基準級別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iCAP平台,填寫已完成職能基準訂定之職類基準級別,俾了解人才能力需求層級。
「--」表示其職類尚未訂定職能基準或已訂定職能基準但尚未研析其級別。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15),「2016-2018重點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
七、調查結果政策意涵
以下為各業管機關就其調查推估結果,所綜整出的人才問題及其相關因應對策。
人才議題
|
因應對策
|
全球開放式平台興起,需要孰悉國際平台應用開發人才,協助現有資服業者升級產品與服務
|
- 人才培訓:培植國際平台應用開發人才,辦理開放式平台資訊應用相關課程,培植國際平台應用開發人才。
|
學校教育缺乏實務經驗,無法培養業界需要人才(如巨量資料、物聯網等新興科技應用),導致產學落差
|
- 產學合作培育:學界與業界合作開辦相關實習或學位課程,由工業局透過產業公協會發送產學合作企業需求問卷,彙整具有需求業者名單後,轉由教育部協處。
|
生產力4.0核心技術巨量資料、物聯網翻轉傳統資訊運作模式,現行資服業者需建立生產力4.0人才升級培訓機制
|
- 人才培訓:鼓勵資訊服務業者進行人才升級,辦理生產力4.0相關培訓課程,並鼓勵企業包班,協助企業人才之能力自我提升。
|
業者為發展前瞻技術,需要從海外延攬專業人才
|
- 海外人才延攬:彙整具有需求之企業名單後,轉由行政院全球招商及攬才聯合服務中心協處,與個別企業聯繫提供攬才資源。
|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