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
二、推估期間:104-106年
三、產業調查範疇
從事汽車及其專用零配件製造之行業,包括汽車製造業、車體製造業、汽車零件製造業等三大項,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行業標準分類代碼:3010汽車製造業、3020車體製造業、3030汽車零件製造業。
(二) 汽車製造業:從事汽車製造之行業,如小客車、客貨兩用車、卡車、貨車、曳引車、越野車、高爾夫球車等製造。引擎及裝有引擎之車身底盤製造等亦歸入本類。
(三) 車體製造業:從事汽車車體、拖車、半拖車、貨櫃等製造之行業。
(四) 汽車零件製造業:從事汽車專用零配件製造之行業,如煞車器、齒輪箱、輪圈、懸吊避震器、散熱器、消音器、排氣管、離合器、方向盤、安全帶、安全氣囊、車門、保險桿、車用電力設備等製造。車椅製造亦歸入本類。
四、產業趨勢
n 103年中國新車市場銷售預估達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球最大新車銷售市場,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汽車維修市場(AM)擴大,對汽車零組件的需求增加。
n 我國汽車零組件業與中國業者相比較則具品質優勢,因此中國市場對我國汽車零件業的重要程度將持續上升,具雄厚商機發展潛力。
n 面臨全球貿易自由化浪潮,臺灣積極與世界各國進行自由貿易協商,臺灣由於汽車整車與零組件產業累積優異的品質基礎,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未來臺灣車輛產業整車與零組件外銷機會,預期將逐步成長。
n 汽車電子及車載資通訊產品在整車成本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n 因應全球低碳綠能的發展趨勢,先進國家均將電動車列為國家重點發展政策,帶動全球汽車產業新動能。
五、專業人才供需量化分析
以下根據車輛產業人才需求推估結果,整理如下圖,惟數據僅提供勞動市場未來發展之趨勢,並非決定性數據,爰於引用數據做為政策規劃參考時,應審慎使用。詳細的推估假設與方法,請參閱報告書。
.png)
註:持平=依據人均產值計算;樂觀=持平推估人數*1.05;保守=持平推估人數*0.95。推估結果以尾數進位呈
現。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車輛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結果填報表」
六、專業人才質性需求分析
以下簡述車輛產業人才質性需求之調查結果,詳細之各別職類人才需求條件彙總如下表:
(1) 全球車輛產業走向電動化、電子化、智慧化及輕量化,特別是發展汽車電子及電動車產業,關鍵技術研發人才需求將更形殷切。其中又以電池與動力控制模組、充電設施的跨領域系統技術整合專業人才(機電/材料/化學/電控)最為熱門。
(2) 除維修工程師的基本學歷要求為高中以下外,其餘人才職類則以大專學歷為主,且多需要電資工程、機械工程等科系背景。
(3) 工作年資要求方面,除研究工程師、維修工程師無特別限制外,其餘人才職類多要求2年以下的工作經驗。
(4) 研究工程師、國際行銷人才面臨招募困難。
(5) 所需之職類均表示有海外攬才需求。
所需專業
人才職類
(代碼)
|
人才需求條件
|
招募難易
|
海外攬才需求
|
職能基準級別
|
工作內容簡述
|
基本學歷/
學類(代碼)
|
能力需求
|
工作
年資
|
研究工程師
(214、215)
|
汽車馬達、化工、材料應用、輕量化、結構工程師等
|
大專/
機械工程學類(5202)
|
1.2D/3D識/繪圖能力
2.汽車零件/組件機構開發、設計、打樣經驗
3.熟悉常用塑膠特性和模具工具
4.熟悉各種金屬材料性能和加工法
5.機電整合相關經驗
|
不限
|
難
|
有
|
--
|
設計工程師
(214、215)
|
精密機械、機構設計、模具、電路設計、機電整合等
|
大專/
電資工程學類(5201)
機械工程學類(5202)
|
1.2D/3D識/繪圖能力
2.汽車零件及夾、檢、治模具設計
|
2年以下
|
普通
|
有
|
--
|
開發工程師
(214、215)
|
機電整合、自動化控制、生產技術/設備、製造工程、資訊管理平台等
|
大專/
電資工程學類(5201)
機械工程學類(5202)
|
1.熟悉開發流程及相關作業內容
2.2D/3D識/繪圖能力
|
2年以下
|
普通
|
有
|
--
|
維修工程師(7231)
|
電動車之動力系統、電能系統、煞車系統及底盤構件等之維護及維修
|
高中以下/
電資工程學類(5201)
機械工程學類(5202)
|
1.具測試、檢測與分析設備、組件和系統之操作經驗與能力
2.具有專精於電動車動力系統、電能系統、煞車系統及底盤構件等系統模組之維護與維修能力
|
不限
|
普通
|
有
|
--
|
國際行銷人才(243)
|
國際業務拓展、洽談合作代理、業務據點建立等
|
大專/
外國語文學類(2203)
|
1.熟悉國外貿易流程
2.具有市場行銷企劃執行經驗
3.英語相關證照
|
2年以下
|
難
|
有
|
--
|
註:(1)上表代碼分別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職業標準分類」及教育部「學科標準分類」填列。
(2)本表工作年資分為無經驗、2年以下、2-5年、5年以上。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車輛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結果填報表」
七、供需調查結果政策意涵
根據車輛產業人才供需調查結果,摘錄所擬之人才問題與其因應對策,彙整如下:
人才問題
|
因應對策
|
(1)產業新趨勢所帶來的人才需求
|
(1.1)推動在職培訓,協調勞動部提供業者培訓資源,重點培訓方向包括:智慧電動車相關電池技術、電池管理系統、馬達驅動系統等關鍵技術訓練課程、電動車大客車整車及底盤設計暨系統整合培訓課程、電動大客車維修技術養成
(1.2)海外人才延攬:由投資業務處提供具有攬才需求企業之客製化海外攬才服務,並邀請需求企業參與海外攬才活動
|
(2)產學落差
|
(2.1)產學合作專班,協調教育部推動以下項目:
n 就現有車輛工程相關系所之學校(北科、虎科,屏科),針對電動車舉辦產學合作專班
n 針對電動車整車、電池、馬達及電控主題,開辦跨領域系統整合培育課程
(2.2)增加現有課程:電動車較傳統汽車,新增電池、馬達及充電等系統,將協調教育部納入車輛工程科系傳授相關課程,包括:電動大客車整車與底盤設計、電動車系統結構/電動車實習、電動大客車安全測試方法、電動大客車中央電腦控制系統、電動大客車電控系統與充電系統、增列電動大客車馬達動力系統、電動車電池研究/電池電能管理系統
(2.3)人才養成:結合外貿協會/車輛公會/車輛中心共同培訓車輛產業國際行銷人才
|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車輛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結果填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