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依行業別區分
    :::

    智慧機械產業

    列印圖示

    一、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

    二、推估期間:112-114年

    三、產業調查範疇

    智慧機械產業屬跨領域產業,較難直接對應至行政院主計總處之「行業統計分類」,因此本產業範疇係指凡經登記核准設立且符合機械產業中工具機、機械零組件、產業機械、工業機器人、電子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工業自動化與系統整合等次領域者。並由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TAMI)、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及台灣電子設備協會(TEEIA)中,篩選具指標性廠商及對人才需求殷切之廠商為主。

    四、產業發展趨勢

    1. 政府以「5+2產業創新」為基礎,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政府自105年提出包含智慧機械產業在內之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驅動台灣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為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以智慧機械而言,行政院於105年通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透過導入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CPS、精實管理、3D列印、感測器等智慧加值元素,期望達到產業轉型、產業創新與產業加值化目標,從而帶動產業數位轉型、跨界整合。透過在「5+2產業創新」打下良好基礎,行政院於110年核定「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亦協助各產業導入IoT、AI、5G等智慧製造科技,將臺灣定位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打造臺灣成為全球智慧機械及高階設備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製造中心,搶占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地位,讓臺灣在後疫情時代,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智慧製造、數位轉型等全球長期發展趨勢維持不變的情況下,臺灣各界在工業自動化軟硬體開發及整合應用方案仍將持續。以下從IoT、AI、5G等3方面智慧製造技術導入進行說明:​
    1. 物聯網(IoT)
      因應傳統產業數位化能力不足,生產數據多以紙本記錄,因此將機台結合感測器、智慧電表、智慧機上盒(SMB)等內嵌或外加型式的裝置,並導入機聯網、邊緣運算等資通訊應用技術,業者可以進行人員、設備、物料、製程或品質管理等即時監控與生產資訊的數位化/可視化,從而協助管理人員更快更有效的獲取設備及產線的資訊,並透過製造執行(MES)與營運管理(ERP)等資訊系統進行產線間與工廠間的橫向與縱向整合。
       
    2. 人工智慧(AI)
      透過將物聯網所累積的機台、產線生產資料,導入巨量資料、機器學習等應用技術分析與開發,結合各產業領域知識與經驗,發展智慧檢測、加工、排程等具備Data-based自主學習的AI應用服務模組,如AI影像辨識、瑕疵檢測、故障預防、自主維護等。
       
    3. 5G通訊
      隨著廠房內的萬物聯網及AI即時數據收集處理等對於網路的即時速度與頻寬的需求提升,因此基於5G的高速度、低延遲及多連結的特性展開各項應用,如AR輔助智慧巡檢、MR人機遠端協作/維修、海量感測器及機台串聯與即時處理等。
    政府部門將持續協助產業導入智慧製造技術,鼓勵業者發展智慧化零組件、整機、產線及智慧工廠應用方案,從而促進產業整體之智慧機械應用擴散,穩固臺灣在高階製造及全球供應鏈的一席之地。
    1. 接軌全球淨零碳排發展趨勢
    在2021年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因應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影響,全球著眼2030中期減排目標及2050淨零碳排的總目標,各國也因此對於未來10年減碳規劃及未來30年的整體淨零路徑十分重視。

    國發會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作為後續政府與產業推動淨零碳排的發展指標。透過以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4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的2大治理基礎,落實淨零轉型目標。其中在製造產業轉型部分,分別以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為3大面向實現「先減排,再淨零」,從低碳邁向零碳。在製程改善面向中,初步將以設備汰舊更新及導入智慧化能源監控系統管理為主,並透過新設備及節能技術、數位化管理技術減少碳排。而在產業實務應用上,企業可藉由提高設備能源使用效率、改良製程技術、導入智慧製造應用等方式,從而降低製程能源消耗。
     
    五、人才供需現況與未來需求量化推估
    1. 人才供需現況
      關於智慧機械業者對於111年人才供需現況之看法,由於國內機械工業平均規模較小,使得業界產品同質性高、技術不易累積、人才難尋,因此多達72%受調廠商反映就業市場人才供給不足且不易尋得,24%表示人才供需狀況均衡,僅4%認為人才供給充足易尋,顯示產業人才明顯供不應求,亟需補充專業人才流入。
       
    2. 未來3年人才需求量化推估
      有關112-114年智慧機械產業人才需求,臺灣機械產業已發展成融合多元專業科技、技術及資本密集、加工層次與附加價值高、應用範圍種類多之特性,且為因應零組件、單機、整線與整廠智慧化需求,並配合後疫情之產業行銷與淨零碳排趨勢,預估人才需求將逐年增加。假設人均產值以2.5%的速度成長,推估智慧機械產業專業人才每年平均新增需求為19,000~21,900人、每年平均新增需求占總就業人數比例為15.0%。

      詳細專業人才新增需求、新增需求占總就業人數比推估結果彙整如下表,惟未來就業市場實際空缺人數可能因為多種原因發生變化,例如人力新增供給的波動或培訓人力實際投入職場的狀況等,本推估結果僅提供未來勞動市場需求之可能趨勢,並非未來產業職缺之決定性數據,爰於引用數據做為政策規劃參考時,應審慎使用;詳細的推估假設與方法,請參閱報告書。
    景氣情勢 111年 112年 113年
    新增需求 新增供給(人) 新增需求 新增供給(人) 新增需求 新增供給(人)
    人數(人) 占比(%) 人數(人) 占比(%) 人數(人) 占比(%)
    樂觀 21,100 15.0 - 21,900 15.1 - 22,700 15.1 -
    持平 19,700 15.0 20,400 15.0 21,200 15.1
    保守 18,300 15.0 19,000 15.0 19,700 15.1
    註:
    1. 持平景氣情勢下之新增需求係依據人均產值計算;樂觀=持平推估人數*1.07;保守=持平推估人數*0.93。依據經濟部技術處2022機械產業年鑑預估,2022~2023年全球總體機械市場成長分別為7.69%、7.09%,故將樂觀及保守訂為7%作為推估值。
    2. 最後需求推估數字以四捨五入至百位數呈現。
    3. 占比係指新增需求人數占總就業人數之比例。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22),智慧機械產業2023-2025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

    六、欠缺職務之人才質性需求調查

    以下摘述智慧機械產業專業人才質性需求調查結果,詳細之各職務人才需求條件彙總如下表。
    1. 欠缺之專業人才包括:機器聯網與應用、智慧生產、物聯網應用、工具機機械設計、機器人機電整合、機械設計、電控系統、工具機軟體人機介面、機器人感知系統、節能績效量測與驗證、儲電系統整合等11類工程師,以及自動控制工程人員、資通網路規劃人員、巨量資料分析師、行動應用產業企劃專員、設計產業工業設計師等共16類人才。由於前述職缺多屬跨領域人才,培養難度較高,故人才欠缺原因主要集中於「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與「人才供給數量不足」,部分職類亦面臨「新興職務需求」及「薪資較低不具誘因」之困境。
       
    2. 在學歷要求方面,各職務均需至少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在科系背景要求方面,主要分布於「工程及工程業」及「資訊通訊科技」2種學門,前者包含「機械工程」、「電機與電子工程」等細學類,後者則以「軟體開發」、「資料庫、網路設計及管理」、「資訊技術」、「系統設計」等細學類為主;此外,機械設計工程師及設計產業工業設計師則以具備「產品設計」背景尤佳,節能績效量測與驗證、儲電系統整合等2類工程師則額外具「能源工程」細學類需求,另行動應用產業企劃專員更需「企業管理」與「行銷及廣告」學科背景。
       
    3. 在工作年資要求方面,所有職務均需2至5年工作經驗。
       
    4. 在招募難易度上,廠商反映所有職務均面臨招募困難,其中尤以智慧生產、機器聯網與應用、機器人感知系統3類工程師為最,惟招募對象皆以國內人才為主,尚無海外攬才需求。
    所欠缺之
    人才職業
    (代碼)
    人才需求條件 招募難易 海外攬才需求 人才欠缺
    主要原因
    職能基準級別
    工作內容簡述 基本學歷/
    學類(代碼)
    能力需求 工作
    年資
    機器聯網與應用工程師
    (080304)
    在智慧製造領域中,規劃與選用合適安全的機器聯網解決方案、評估設備資料存取方式、建置與測試機器聯網通訊及連線傳輸感測器訊號、整合機器聯網應用與精進機器聯網系統,讓設備單機、整線、整廠、跨廠區連線並持續進行優化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資訊技術細學類(06131)
    1. 設備連網平台及介面技術整合應用
    2. 機器聯網跨領域整合能力
    3. 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應用
    4. IoT感測器裝置安裝與設定
    5. 製造聯網整合技術應用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新興職務需求
    4
    智慧生產工程師
    (090205)
    依據訂單需求,落實智慧製造生產線的生產排程與流程管理,執行精實管理,以確保智慧生產線運作順暢,能快速處置智慧生產線異常及防止再發,以維持產線穩定度,有效提升產能,達成生產良率與效率目標,同時也配合新產品開發計畫進行試量產,以確認可進入量產階段及優化生產條件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電機與電子工業工程細學類(07191)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1. 生產規劃排程優化的能力
    2. 生產線製程管理能力
    3. 瞭解及執行生產計畫能力
    4. 生產績效管理與持續改善
    5. 機台操作與參數調整、測試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新興職務需求
    4
    物聯網應用工程師
    (080304)
    以產業需求的思考角度出發,熟悉物聯網系統之組成架構與雲端服務模式,提出安全及可行之物聯網解決方案,並具備有效排解問題的能力以確保系統順利運作 大專/
    資料庫、網路設計及管理細學類(06121)
    資訊技術細學類(06131)
    軟體開發細學類(06132)
    1. 整合ERP、APS等系統架構與導入
    2. 感知層感測器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
    3. 雲端平台與中介軟體評估能力
    4. 即時生產資訊應用開發技能
    5. 使用者設定數據統計人機介面設計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新興職務需求
    4
    工具機機械設計工程師
    (070216)
    能夠做模組的裝配設計,了解公差、裕度、設計強度剛性的需求與計算,並根據用途選定正確的機械元件,配合資深工程師/主管設計符合目的的機構整機與外觀護罩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產品設計細學類(02123)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1. 具備工程圖學繪圖及視圖能力電氣線路圖的種類及用途(系統圖、回路圖、連接圖、配線圖等)
    2. CAD電腦輔助設計軟體技術應用
    3. 機構設計所需的技術性計算法(慣性負荷、摩擦負荷、工作負荷、所需扭矩、推力等)
    4. 機構設計的BOM表建立
    5. 結構强度與剛性設計分析、評價等所需的經驗性及實驗性知識(破壞法則等)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
    4
    機器人機電整合工程師
    (070218)
    參與產品或專案先期設計及規劃,並依客戶功能需求,進行機械及電控系統模組之設計、整合與測試規劃,使其符合品質安全規範,進而達成機器人系統最佳化 大專/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系統設計細學類(06133)
    1. 人機介面設計與開發
    2. PC及各類介面系統整合應用能力
    3. 控制器應用軟體設計能力
    4. 控制器及驅動器整合應用能力
    5. 電腦輔助設計/製造模擬分析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4
    機械設計工程師
    (070216)
    根據顧客及市場需求,與相關部門共同訂定產品規劃書(包含機械元件與電控元件規格),完成符合規格的整機及細部設計,並於產品製作過程中與相關單位人員進行溝通,且參與測試檢驗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產品設計細學類(02123)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1. 機械視圖與繪圖能力
    2. 機械設計與機構應用能力
    3. 機械構造與組成能力
    4. 材料種類、特性及應用能力
    5. 機械整機架構與系統分析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
    4.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5
    電控系統工程師
    (070120)
    根據市場及客戶需求,訂定產品規格與功能,選用零組件,進行電控軟、硬體設計、機電整合及製作作業標準書,在驗證後根據測試結果進行系統調整,最後完成各類文件之撰寫 大專/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系統設計細學類(06133)
    1. 智慧機電整合基礎及應用能力
    2. 機電整合之人機介面規劃與編程能力
    3. 機電整合之電子、電控及電路設計能力
    4. 整機機電系統人機介面規劃與應用能力
    5. 智慧機電整合及控制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5
    自動控制工程人員
    (070217)
    執行產業自動化系統工程施工規劃、建置及維修作業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軟體開發細學類(06132)
    1. 可程式控制器應用
    2. 伺服馬達驅動器設定
    3. 控制元件選用與電路設計能力
    4. 電路測試與偵錯
    5. 通訊介面設定
    6. 監控儀表設定(流量計、壓力計、溫控表、荷重元等)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
    4.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4
    工具機軟體人機介面工程師
    (070216)
    針對工具機朝向高速化、智慧化與高精度等特點設計直覺式操作之人機介面與應用整合軟體 大專/
    軟體開發細學類(06132)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1. 工具機特性及應用之分析能力
    2. 人機介面軟體開發應用
    3. 軟體測試設備使用能力
    4. 工具機操作及加工路徑程式編程能力
    5. 控制器軟體應用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4
    資通網路規劃人員
    (080309)
    資通網路系統規劃、建置與維護管理、專案建置管理等作業 大專/
    資訊技術細學類(06131)
    資料庫、網路設計及管理細學類(06121)
    軟體開發細學類(06132)
    1. 資訊科技能力
    2. 資通訊安全管理與規劃能力
    3. 網路管理與規劃能力
    4. 資通訊系統故障與排除能力
    5. 規劃與組織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4
    機器人感知系統工程師
    (070291)
    依據機器人產品目的與特性,選用或研發適當的感測元件;將感測器擷取之訊號轉成可用資料後,運用高效能法則(演算法)的架構,使機器人具有環境感知能力,以協助空間定位、避障規劃、路徑規劃、人機互動等設計 大專/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軟體開發細學類(06132)
    1. 視覺影像辨識軟體設計與操作能力
    2. 校準測試
    3. 機電整合設計能力
    4. 可靠度分析
    5. 感測器訊號處理設計與製作能力
    6. 雜訊干擾防範處理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新興職務需求
    4
    巨量資料分析師
    (080103)
    依客戶或公司自訂目標,能具體執行資料加值的各項作業,協助產品建構與決策最佳化 大專/
    資料庫、網路設計及管理細學類(06121)
    資訊技術細學類(06131)
    軟體開發細學類(06132)
    1. 資料分析工具(如R, Python, SAS, SPSS 等)
    2. 時空資料分析(如時間序列分析、空間資料分析、序列資料分析等)&資料分析工具程式探勘技術(如集群分析、頻繁型態分析、迴歸與分類、離群值分析等)
    3. 生產製造流程效益優化能力
    4. 機器感測資料處理 (如聲音、影像及各類感測資料等)
    5. 應用系統整合測試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新興職務需求
    3.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4
    節能績效量測與驗證工程師
    (090304)
    依據客戶所確認節能範疇,進行節能績效保證或其他減碳計畫之量測與驗證規劃與執行,確認節能減碳成效 大專/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工業工程細學類(07191)
    能源工程細學類(07132)
    1. 能源流向分析能力
    2. 設備系統辨識能力
    3. 能源績效驗證(IPMVP)調整量處理能力及國際標準應用能力(如:ISO14064-1, ISO14067, ISO50001)
    4. 量測與驗證規劃分析、歸納與推演能力
    5. 碳盤查計算與管理能力(如:碳排放源評估、產品/製程減碳路徑及策略規劃)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新興職務需求
    3.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5
    儲電系統整合工程師
    (070119)
    根據儲能產業之儲電產品應用特性及顧客需求,執行產品設計開發團隊整合工作、接洽客戶進行溝通協調及確認需求內容與提出回應,在開發過程中分析相關數據、資訊回饋、初期品質分析之工作,達成有 效協調專案進度及準時產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 大專/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系統設計細學類(06133)
    能源工程細學類(07132)
    1. 電能管理方案BMS及電能管理介面系統EMS 能力
    2. 選擇各種儲能系統元件的能力(如開關元件、電動機、充電器&逆變器)
    3. Failure Analysis失效分析執行能力
    4. 測試數據分析能力
    5. 常用控制通訊協定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新興職務需求
    3.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5
    行動應用產業企劃專員
    (210104)
    從公司整體營運方向規劃出各項行銷策略及執行計畫、協助公司發展品牌定位,並規劃及執行各項品牌經營計畫、利用議題操作促進媒體曝光、增強市場對品牌認知廣度及深度、熟知品牌、業務或發展需求、進行各式行銷專案規劃及執行、宣傳媒體之選擇、洽談、內容規劃、執行協調及效益評估、各項計畫工作及主管交辦事項之執行進度管控、設計製作平面文宣、海報、DM、規劃商品包裝的設計理念、設計公司企業形象識別 大專/
    資訊技術細學類(06131)
    資料庫、網路設計及管理細學類(06121)
    企業管理細學類(04131)
    行銷及廣告細學類(04143)
    1. 資訊收集分析能力
    2. 了解與掌握開發步驟
    3. 文案寫作與商用提案
    4. 簡報技巧
    5. 線上線下整合管理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新興職務需求
    -
    設計產業工業設計師
    (050307)
    探索人的需求與行為,結合環境因素與生產技術,最終將美感透過創意的方法,將造形與機能整合於一個產品上,豐富並美化社會的工作者 大專/
    產品設計細學類(02123)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工業工程細學類(07191)
    1. 產品設計概念發想
    2. 電腦繪圖(2D/ 3D)能力
    3. 創意思考
    4. 提案與專利化及商品化分析能力
    5. 材料種類特性應用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技能或素質不符
    3. 新興職務需求
    4
    註:
    1. 欠缺人才職業係呈現部會調查、廠商反映之原始職缺名稱;代碼則係由部會參考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通俗職業分類」後,對應歸類而得。
    2. 學類代碼依據教育部106年第5次修訂「學科標準分類」填列。
    3. 基本學歷分為高中以下、大專、碩士、博士;工作年資分為無經驗、2年以下、2-5年、5年以上。
    4. 職能基準級別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iCAP平台,填寫已完成職能基準訂定之職類基準級別,俾了解人才能力需求層級。「-」表示其職類尚未訂定職能基準或已訂定職能基準但尚未研析其級別。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