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二、推估期間:108-110年
三、產業調查範疇
本次調查將智慧農業機械業定義為與資通訊技術結合的農業機械技術產業,區分為三種類型:(1)以傳統農機為核心,將智慧農業機械視為應用ICT、IoT等技術之農機;(2)以資工技術為核心,將智慧農業機械視為應用於農業監測設備及控制系統;(3)結合農機、ICT,及IoT作為解決農業生產鏈上問題的方法,將智慧農業機械產業視為知識服務業。
本業別屬跨領域產業,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標準分類,涵蓋下列行業:「農用及林用機械設備製造業」(2921)、「電腦程式設計業」(6201)、「軟體出版業」(5820)、「其他通訊傳播設備製造業」(2729)、「資料處理、主機及網站代管服務業」(6312)及「自然及工程科學研究發展服務業」(7210)等。
四、產業發展趨勢
根據MarketsandMarkets調查,2017年至2022年智慧農業市場的複合年成長率可達13.23%,市場規模則達到112.3億美元(約新臺幣3,481億元),而於此次農業機械產業調查中,亦七成業者對於相關產業發展表示樂觀。
影響產業發展的正面因素包括:勞動力不足加速自動化、智慧化發展、農業技術傳播、監測牲畜/作物健康需求日增、政府農業政策、全球食品需求日增、環保實踐。負面影響因素則包括:對技術創新認知不足、農業領域推廣緩慢、高成本與難證明投資報酬、消費者需求低、難以接觸及培訓農民,政策問題。其中,由於智慧農業機械業為新興產業,相當受到政策影響,以溫室環控為例,政府近年補助溫室設施計畫,環控產業間接獲利;另一方面,以農噴無人機為例,因相關法令配套尚未全面完成,業者表示暫時保持觀望,循此,政策雖是重要影響因素,但對於業者而言,可能是正面或負面因素。
目前成長潛力最高的是變異率技術(VRT),包括曳引機的GPS裝置、無人機監測系統。此外,氣象追蹤與監測也被視為具有高度成長潛力項目。
五、人才量化供需推估
以下提供智慧農業機械業108-110年人才新增供給、新增需求推估結果,惟推估結果僅提供未來勞動市場供需之可能趨勢,並非決定性數據,爰於引用數據做為政策規劃參考時,應審慎使用;詳細的推估假設與方法,請參閱報告書。
依據推估結果,108-110年智慧農業機械業平均每年新增需求15~57人,相較於每年新增供給推估數145人,整體而言,人才供給相對充裕。
單位:人
景氣情勢 |
108年 |
109年 |
110年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新增需求 |
新增供給 |
樂觀 |
57 |
118 |
57 |
121 |
57 |
195 |
持平 |
35 |
35 |
35 |
保守 |
15 |
15 |
15 |
註:(1)樂觀=營業額成長率18.82%;持平=營業額成長率11.63%;保守=營業額成長率4.81%。
(2)受訪業者普遍表示難以準確預估每年成長率,僅能提供一段期間對營收之預期。因此本案改詢問業者對近三年「預期每年度營收成長率」,並假設營業額成長與新增人才需求成固定等比成長,故每年人才新增需求數相同。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2018),「智慧農業機械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分析工作計畫期末報告書」。
六、欠缺職務之人才質性需求調查
以下摘述智慧農業機械業人才質性需求調查結果,詳細之各職務人才需求條件彙總如下表。
- 智慧農業機械業所欠缺之人才類型包括:機械工程師、資訊工程師、行銷業務專員等3類人才,其中機械工程師、資訊工程師欠缺之主要原因包含新興職務需求、在職人員流動率過高、薪資與社會形象較難與資通訊產業競爭人等,而行銷業務專員則面臨在職人員技能不符問題。
- 在教育程度要求方面,機械工程師、資訊工程師要求大專學歷,而行銷業務專員則對於學歷較無要求;在學科要求方面,機械工程師需化學工程及製程、機械工程等學類背景,資訊工程師主要則以軟體及應用的開發與分析學類為需求,至於行銷業務專員則以商業及管理、農業等相關學科為主。
- 在工作年資要求方面,各職務對於年資均無設限。
- 在人才招募難易度上,機械工程師、資訊工程師具招募困難,另據調查結果,有82%業者認為當前產業人才不足,惟各職務之招募對象均以本國人才為主,尚無海外攬才需求。
所欠缺之人才職類
|
人才需求條件
|
招募難易
|
海外攬才需求
|
人才欠缺主要原因 |
職能基準級別
|
工作內容簡述
|
基本學歷/學類(代碼)
|
能力需求
|
工作年資
|
機械工程師 |
相應最新農業需求,研發能解決問題之軟、硬體產品,包括環控設備、生產管理系統。 |
大專/
化學工程細學類(07111)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
- 施工、機械研發
- 具備農業知識
|
不限 |
難 |
無 |
- 新興職務需求
- 在職人員流動率過高
- 薪資與社會形象較難與資通訊產業競爭人
|
- |
資訊工程師 |
相應最新農業需求,研發能解決問題之軟、硬體產品,包括環控設備、生產管理系統。 |
大專/
資料庫、網路設計及管理細學類(06121)資訊技術細學類(06131)軟體開發細學類(06132)系統設計細學類(06133)電算機應用細學類(06134) |
- 程式撰寫(PLC、APP)、建立平臺架構、建立人機介面UI美化、資料科學
- 具備農業知識
|
不限 |
難 |
無 |
- 新興職務需求
- 在職人員流動率過高
- 薪資與社會形象較難與資通訊產業競爭人
|
- |
行銷業務專員 |
研究各國市場與產業的動態與發展,分析潛在市場並擬定行銷策略,行銷產品及提供客戶服務。 |
高中以下/
一般商業細學類(04191)企業管理細學類(04131)國際貿易細學類(04141)農作物生產細學類(08111)園藝細學類(08121)農業經濟及推廣細學類(08193) |
- 行銷能力
- 管理知識
- 農業需求與資通訊技術的跨界轉譯能力
|
不限 |
普通 |
無 |
在職人員技能不符
|
- |
行銷業務人員 |
網路業務行銷、傳統業務、客戶服務、物流處理。 |
大專/
企業管理細學類(04131)行銷及廣告細學類(04143) |
- 文案撰寫
- 行銷企劃
- 顧客溝通與管理
- 行政管理
|
2年以下 |
普通 |
無 |
在職人員流動率過高 |
- |
註:(1) 上表代碼依據教育部106年第5次修訂「學科標準分類」填列。
(2) 本表基本學歷分為高中以下、大專、碩士以上;工作年資分為無經驗、2年以下、2-5年、5年以上。
(3) 職能基準級別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iCAP平台,填寫已完成職能基準訂定之職類基準級別,俾了解人才能力需求層級。「-」
表示其職類尚未訂定職能基準或已訂定職能基準但尚未研析其級別。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七、調查結果政策意涵
以下為業管機關就其調查結果,所綜整出的人才問題及其相關因應對策。
人才議題
|
因應對策
|
產業人才需懂資通訊及農業,但較難找到兼具二種能力的人才。 |
1.以學生為對象:
由農委會協助國內生機系辦理產學合作媒合會,提供業者與五所生機系建立連結的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在大學較早階段認識相關產業。再者,生機系目前較大的問題是缺乏農機師資,擬評估下列策略之可行性:
- 補助五所生機系經費聘用農機專長的師資
- 參考教育部「5G行動寬頻人才培育計畫」設置模組課程,以助於建立及擴散經驗之可行性。
- 增加具潛力的農機高職學生進入普通大學就讀的管道,以助於產業發展。
2.以農民為對象:
目前農委會已規劃建立智農概念基礎培訓課程,及建立職能基準,預期可藉此促進農民對於智慧農業的知能,並建立智慧農業從業者所需職能,擬評估未來延伸建立智慧農業機械人才培訓課程之可行性。
|
農業產業薪資結構較工業低,資通訊領域優秀人才偏好工業領域。且基於社會刻板印象,即便給予與科技業相同薪資,也較難改變社會刻板印象。 |
- 由會內相關單位協助盤點新創公司、跨界公司所供服務,並於媒體上提供較完整之論述,以促進不同領域學生投入產業意願。
- 與其他相關部會協商,藉由薪資補助等多元方案以促進投入意願。
|
農業重視現場,工作內涵與應徵者預期有所落差的情況下,較難留才。以環控設施為例,應徵者對於系統工程師的認知是在辦公室寫程式,但農業需要到現場確認、查線,而出現預期落差。 |
- 設置產學合作中心或推動產學合作計畫,包括設立產業園區、產業學院,增加學生對於智慧農業的認識,促進學生畢業後投入意願。
- 農委會與相關科系合作,於智慧農業學程強化業師角色,並鼓勵企業或農場實習。
|
農業培訓課程存在下列問題:(1)課程內容缺乏實作;(2)課程對象缺乏分群;(3)課程教案較少個案研究及政府開放數據。 |
- 建置智慧農業個案資料庫。
- 農試所、農委會統計室等單位開放或藉由專案申請方式提供政府數據,以作為教材。
|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