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選單

依行業別區分
    :::

    航空產業

    列印圖示

    一、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

    二、推估期間:112-114年

    三、產業調查範疇

    本調查範圍係航空產業之系統/零組件製造產業及維修產業,屬行政院主計總處110年第11次修訂「行業統計分類」中的「未分類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3190),定義為從事「船舶及浮動設施製造業」(311小類)、「機車及其零件製造業」(312小類)及「自行車及其零件製造業」(313小類)以外其他運輸工具及其專用零配件製造之行業,如軌道車輛、航空器、軍用戰鬥車輛、手推車、行李推車、購物車、畜力車、電動代步車、輪椅、嬰兒車、無人飛行載具(無人機)等製造。另船舶及飛機、軌道車輛之改造、拆檢大修、重製分別歸入「船舶及浮動設施製造業」(3110)及「未分類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3190)。

    四、產業發展趨勢

    1. 國際市場前景看好
      1. 短期:隨著各類疫苗的研發以及疫苗施打率的提高,各國邊境相繼解封,航空運輸市場也因各國對旅遊限制的階段式放寬而逐漸復甦,需求訂單相較於疫情時期已有逐步提升趨勢,明年預期航空產業訂單將持續回穩,雖然全球航空產業目前尚未從疫情的影響中完全恢復,但今年機隊數量已達23,700多架,航空運輸市場規模與過去十年相比仍顯成長。
      2. 長期:預計110-120年,全球航空客運量(RPK)達4.2%,機隊總需求量從23,715架增加至36,570架,其中亞洲區占比約36%,其次為美洲與歐洲,分別占22%與21%,可見亞太區將是未來航空產業發展重心;而符合高效率、低汙染、低排放等標準的新型客機與航空發動機陸續推出,預估未來20年間航空市場商機將持續看漲,波音及空中巴士兩大民用飛機製造商均陸續提高個暢銷機種的產量,也要求全球供應鏈體系同步提高產能,此一趨勢將帶動我國航空產業更廣闊的市場商機。
         
    2. 內需市場政策支持:政府已將國防航太產業列入「5+2產業創新計畫」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期透過國防內需市場訂單,加速國內航空產業發展;而國機國造現階段目標為自研自製66架新式高級教練機,並已於110年10月21日試飛成功,預計111年至114年將達到量產高峰,另因應新式戰機採購之F16維修中心設置及初教機研發等,都將帶動國內軍機維修及研發製造市場,成為國內航空廠商重要的商機來源。
       
    3. 接軌國際供應鏈:臺灣航空產業在經濟部的推動下已成功切入機體結構、發動機、內裝等領域的製造與維修市場,並與世界知名大廠如波音、空中巴士、龐巴迪及奇異等公司建立長期且穩定的國際合作夥伴關係,且因品質和交期符合外商要求、表現優異,供應商已獲5年以上的長期訂單,接軌國際航空產業供應鏈。
    五、人才供需現況與未來需求量化推估
    1. 人才供需現況
      關於航空業者對於111年人才供需現況之看法,鑒於全球製造業發展已邁入嶄新階段,各國積極推動智慧化製造及相關產業升級轉型政策,國內絕大部分航空製造與維修業者已開始推動數位化、智慧化發展,藉此降低成本、提升品質,並陸續成立研發中心、爭取國際訂單,發展高質化航太零組件或產品。因此59%受調廠商表示就業市場人才供給不足,其餘41%業者則認為人才供需狀況均衡,顯示產業人才偏向供不應求,需加強人才招募及延攬措施。
       
    2. 未來3年人才需求量化推估
      至於112-114年航空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隨著全球產業自後疫情時代緩慢復甦,原先暫緩訂單需求逐漸回穩,以及投入開發高效率、低油耗、低汙染的新世代航空發動機等趨勢影響,未來20年航空客運市場年成長率達3.8%;其中,中東的客運量年成長率高達4.0%、中國大陸境內的年成長率也達4.9%,高於北美、歐洲等地區。臺灣航空產業產值近10年年複合成長率為3.35%,假設以過去10年年複合成長率持續成長,加上產業從疫情影響中恢復,預估航空產業未來每年新增人才需求數量將持續上升。依據推估結果,每年平均新增需求為240~293人、每年平均新增需求占總就業人數比例為1.5~1.9%。

      詳細專業人才新增需求、新增需求占總就業人數比推估結果彙整如下表,惟未來就業市場實際空缺人數可能因為多種原因發生變化,例如人力新增供給的波動或培訓人力實際投入職場的狀況等,本推估結果僅提供未來勞動市場需求之可能趨勢,並非未來產業職缺之決定性數據,爰於引用數據做為政策規劃參考時,應審慎使用;詳細的推估假設與方法,請參閱報告書。
    景氣情勢 112年 113年 114年
    新增需求 新增供給(人) 新增需求 新增供給(人) 新增需求 新增供給(人)
    人數(人) 占比(%) 人數(人) 占比(%) 人數(人) 占比(%)
    樂觀 275 1.8 - 294 1.9 - 310 1.9 -
    持平 250 1.6 267 1.7 282 1.8
    保守 225 1.5 240 1.5 254 1.6
    註:
    1. 持平景氣情勢下之新增需求係依據人均產值計算;樂觀=持平推估人數*1.1;保守=持平推估人數*0.9。
    2. 占比係指新增需求人數占總就業人數之比例。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22),航空產業2023-2025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

    六、欠缺職務之人才質性需求調查

    以下摘述航空產業專業人才質性需求調查結果,詳細之各職務人才需求條件彙總如下表。
    1. 欠缺之專業人才包括:研發工程師、製程工程師、品保工程師、專案管理工程師、行銷業務人才、採購工程師、維修工程師、線上技術人才、自動控制工程師等9類人才,而「人才供給數量不足」為人才欠缺主因,其次為「不易辨識招募對象能力水準」,其中研發、專案管理、維修、自動控制等4類工程師則有「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之問題,而品保、採購工程師及線上技術人才亦面臨「薪資較低不具誘因」的困境。
       
    2. 在學歷要求方面,除線上技術人才無相關門檻外,其餘各職務均至少需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在科系背景方面,以「工程及工程業」學門為大宗,且主要集中於「機械工程」及「材料工程」細學類,其餘學科需求尚包含「電機與電子工程」、「航空工程」、「工業工程」、「化學工程」等。此外專案管理工程師及行銷業務人才因業務性質不同,故以額外具「外國語文」及「商業及管理」相關學科背景者為佳,而採購工程師也需具備「國際貿易」背景。
       
    3. 在工作年資要求方面,除採購工程師及線上技術人才無經驗亦可外,品保、及維修2類工程師及行銷業務人才需2年以下工作經驗,其餘職務則要求較高,需2至5年年資。
       
    4. 在招募難易度上,以研發、製程、品保、專案管理及維修5類工程師較為困難,其餘職務招募難度尚屬普通;但所有職務均以國內人才為主要招募對象,並無海外攬才需求。
       
    5. 隨數位化、智慧化發展,未來可能減聘甚至消失的既有職類,包含基礎工具機(如CNC工具機)操作技術人員、倉儲物流人員及生產管理人員,前二者主要原因在於智慧化、自動化、機器人將取代重複性人工;後者主因為製造業生產管理已開始使用智慧化生產取代部分人工,故此3項面臨減聘之職務,職能上需強化人機協同工作能力以為因應。
       
    6. 另一方面,由於智慧製造有助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強化管控、打造生產履歷,未來更需透過收集的數據,為業者發展加值創新的能力,因此「智慧製造工程師」為航空產業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興職務,所需之職能包括視覺演算、圖形處理、通訊能力、安全認證、雲端運算、系統流程分析、資訊整合、資料庫、資料探勘、AI、軟硬整合等。
    所欠缺之
    人才職業
    (代碼)
    人才需求條件 招募難易 海外攬才需求 人才欠缺
    主要原因
    職能基準級別
    工作內容簡述 基本學歷/
    學類(代碼)
    能力需求 工作
    年資
    研發工程師
    (070216)
    熟習設計、材料、航電、程式、製程等相關知識,具備現場實作與管理、航空專業英/日語能力,且了解智慧製造、大數據之產品研發人員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
    化學工程細學類(07111) 航空工程細學類(07162)
    1. 電腦輔助設計/分析
    2. 製程設計/分析
    3. 結構學
    4. 材料學
    5. 英/日語能力
    2-5年 困難
    1. 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
    2.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
    製程工程師
    (090202)
    熟習設計、材料、製程、CNC加工等相關知識,具備現場實作與管理、航空專業英/日語能力,且了解智慧製造、大數據以導入、管控、精進製程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
    化學工程細學類(07111)
    工業工程細學類(07191) 航空工程細學類(07162)
    1. 電腦輔助設計/分析
    2. 製程設計/分析
    3. 2D/3D電腦繪圖
    4. .CNC控制系統
    5. 材料學
    6. 英/日語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
    -
    品保工程師
    (090107)
    具備品質管理、航空認證、供應鏈管理相關知識,且具備航空專業英/日語能力,以負責品管/品保事務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
    工業工程細學類(07191) 航空工程細學類(07162)
    1. 電腦輔助設計/分析
    2. 檢查/修護
    3. 品管/品保/品質管理
    4. 航太認證
    5. 英/日語能力
    2年以下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3. 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
    -
    專案管理工程師
    (210302)
    透過專業知識、管理能力、智慧製造與大數據能力及航空專業英/日語能力,管理、推進專案進度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
    工業工程細學類(07191)
    外國語文細學類(02311) 
    一般商業細學類(04191)
    企業管理細學類(04131)
    1. 電腦輔助設計/分析
    2. 專利/專案管理
    3. 英/日語能力
    2-5年 困難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
    3. 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
    3
    行銷業務人才
    (020102)
    以航空專業英/日語能力及國內外業務能力爭取訂單,並具備供應鏈管理能力以協助客戶了解、掌握供應鏈 大專/
    外國語文細學類(02311)
    一般商業細學類(04191)
    企業管理細學類(04131)
    國際貿易細學類(04141)
    行銷及廣告細學類(04143)
    1. 庫存/供應商管理
    2. 專利/專案管理
    3. 英/日語能力
    4. 國內/外業務能力
    2年以下 普通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
    -
    採購工程師
    (150301)
    具備航空專業英/日語能力、管理庫存與供應鏈能力,有效採購物料與服務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
    一般商業細學類(04191)
    國際貿易細學類(04141)
    1. 庫存/供應商管理
    2. 專利/專案管理
    3. 英/日語能力
    4. 國內/外業務能力
    無經驗可 普通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3. 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
    3
    維修工程師
    (070216)
    具備航空專業英/日語能力以確認相關規定,且可執行機械與航電之檢查與修護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1. CNC控制系統
    2. 結構學
    3. 檢查/修護
    2年以下 困難
    1. 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
    2. 勞動條件不佳
    3.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
    線上技術人才
    (100202)
    具備CNC機械加工機台操作與基本控制能力、基礎檢驗量測等能力 高中以下/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材料工程細學類(07112)
    1. CNC控制系統
    2. 相關教育訓練證書
    3. 相關證照/操作執照
    無經驗可 普通
    1.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2. 薪資較低不具誘因
    3. 不易辨識招募對象的能力水準
    -
    自動控制工程師
    (070217)
    負責開發、操作與維護自動化設備、系統的整合與設計,並撰寫各類使用規範與相關文件工作 大專/
    機械工程細學類(07151)
    電機與電子工程細學類(07141)
    1. 製程設計/分析
    2. 智慧製造
    3. 程式設計
    2-5年 普通
    1. 新興職務需求
    2. 在職人員易被挖角,流動率過高
    3. 人才供給數量不足
    4
    註:
    1. 欠缺人才職業係呈現部會調查、廠商反映之原始職缺名稱;代碼則係由部會參考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通俗職業分類」後,對應歸類而得
    2. 學類代碼依據教育部106年第5次修訂「學科標準分類」填列。
    3. 基本學歷分為高中以下、大專、碩士、博士;工作年資分為無經驗、2年以下、2-5年、5年以上。
    4. 職能基準級別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iCAP平台,填寫已完成職能基準訂定之職類基準級別,俾了解人才能力需求層級。「-」表示其職類尚未訂定職能基準或已訂定職能基準但尚未研析其級別。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2022)。
    :::